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促进“冰雪小镇”和冰雪产业发展

image001.jpg

  近日,河北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布局方案》(下文简称《布局方案》)。《布局方案》提出,到2022年,力争培育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布局结构比较合理。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业态结构较为合理,形成一批连城带乡的卫星镇、产业聚集的专业镇、人气旺盛的明星镇。

  在刚刚过去的5月2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5年)》提出,到2025年,规划冰雪特色小镇39个。到2025年培育10个国际品牌赛事和活动,打造10个冰雪产业龙头企业,冰雪产业总规模达1500亿元。

  在2018年3月时,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冰雪运动发展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2年河北全省滑雪场达到80个以上、滑冰场(馆)达到200个以上;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建成国家级冰雪特色小镇2-3个,省级冰雪特色小镇10个。

  此外,在2017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打造以崇礼为核心、以张家口和承德市为支撑的中国冰雪旅游大区。

  不难看出,河北省一系列与冰雪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推出进入“高发期”和“联动期”,多部门联动频频,一项项配套设施开始落地,“冰雪小镇”的大幕已经徐徐拉起。兴奋之余,也建议我们的相关政策发布部门可以及时对业界进行政策解读和系统说明,以便对广大业界形成更为准确的引导和业界从业者对政策更为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以下是据河北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印发的《布局方案》全文内容整理,供业界及时了解。

 image003.jpg

  《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布局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优化布局、加强引导,推动特色小镇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和特色小镇内涵特征,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功能和发展基础,坚持规划引领、因势利导、统筹发展,坚持产业立镇、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坚持精品建镇、突出特色、高质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发展,坚持严格标准、动态调整、梯次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定位准确、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形态多样的符合河北实际的特色小镇建设路子,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省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创新创业新空间和“三生”融合新亮点,为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提供助力和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特色小镇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力争培育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布局结构比较合理。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业态结构较为合理,形成一批连城带乡的卫星镇、产业聚集的专业镇、人气旺盛的明星镇。

  ——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公共服务便捷高效,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镇品位魅力提升,具有较强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产业形态和良性运营模式。

  ——带动效应充分显现。对全省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建成一批产业层次高、建设形态美、带动效应大、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示范小镇。

 image005.jpg

  二、发展重点

  按照“突出重点、差异发展、分类推进”的原则,立足各地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

  (一)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批承接疏解小镇。

  发挥环京津地区区位优势,以承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转移和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疏解为主要内容,每个小镇选择一个产业或功能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科技研发、生产配套等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能力,在京津周边和雄安新区谋划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集中、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承接功能疏解小镇。

  (二)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小镇。

  以科技园区、新兴产业基地和科研教育资源集聚区为依托,以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空间为主要任务,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增强聚集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建设一批以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初创地为特征的创新创业小镇。

  (三)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专业集聚小镇。

  以产业聚集区、农业园区和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区域为依托,重点聚焦一个细分产业或一类产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专业化人才素质和科技研发、新技术应用能力;细化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强“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应用,促进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伸,推动传统商贸销售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转变;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建设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要素聚合、企业聚集、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为方向,建设一批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集聚小镇。

  (四)围绕提升旅游消费品质,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小镇。

  顺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都市人群慢生活体验需求,发挥燕山太行山山区、坝上地区生态优势和沿海地区滨海优势,依托现有景区和山水资源,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内涵式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依托历史遗迹、革命遗址、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加强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建设,加强与现代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结合,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文化旅游小镇。

  (五)围绕满足大健康需求,打造一批健康养老小镇。

  以交通便捷、依城带乡、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区域为依托,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田园风光,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健康疗养、医疗救护、娱乐健身、文化体验、服务网点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发长寿养生、康体保健、健康农园等康养特色产品,打造一批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小镇。

 image007.jpg

  三、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区位特点、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城乡规划、生态保护等因素,以“一环两带三轴”为重点,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疏密有度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

  “一环”:即环京津特色小镇发展区。主要是位于京津周边的县区,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结合本地产业、文化特色,打造一批承接疏解、创新创业、专业集聚特色小镇。

  “两带”:即燕山太行山特色小镇发展带和沿海特色小镇发展带。燕山太行山特色小镇发展带,主要是地处燕山、太行山区的市县,重点围绕发挥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绿色产品供给等优势,谋划建设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特色小镇。沿海小镇发展带,主要是沿渤海的县区,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和发展沿海经济,谋划建设一批专业集聚、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三轴”:即沿京广、大广、石黄等交通干线,形成三条特色小镇发展轴,主要是位于沿交通轴线附近的县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壮大、特色制造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专业集聚、创新创业、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四、发展模式

  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特色小镇建设要在产业特色、功能特色培育上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

  (一)业态更替型

  对于产业低端低效、环境污染严重、发展难以持续的园区,通过对原有产业进行清理、淘汰,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重新规划区域内功能分布,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美环境,引进新型、高端产业,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形成全新业态、全新形态的特色小镇。

  (二)升级再造型

  对于传统产业比重大、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竞争力弱的产业聚集区,通过企业整合、工艺流程再造和新技术应用,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层次和效益大幅提升;融入科技、文化、时尚等元素,拓展产品展示、消费体验等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关联衍生产业,实现“老中生新”,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高、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的特色小镇。

  (三)筑巢引凤型

  依托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发展空间,引进有实力的产业园区运营企业,进行区域整体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发、生产、物流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功能,开展专业化精准招商,加速产业聚集,同步打造良好生态、生活空间,以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建成特色小镇。

  (四)龙头带动型

  依托现有或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带动力强、配套面广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入驻,通过以大带小、以商招商,扩大产业规模,推动要素聚集,由一家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一个特色小镇。

  (五)挖掘拓展型

  依托独特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生态功能,挖掘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等资源,植入绿色、文化元素,使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努力拓展为特色小镇。

  (六)聚集互促型

  对于有一定产业规模、但主导产业不明显的园区,科学确定发展方向,集中支持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驻,引导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有序腾退,推动同类和密切关联的企业聚集,构建上下游产品协作配套、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发展的产业集群,逐步发展为特色小镇。

 image009.jpg

  五、推进措施

  (一)提高规划水平

  制定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导则,指导特色小镇高质量编制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对小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选择、建筑风貌、功能打造等进行引导,为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依据。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转型升级方向和路线图,强化重点项目支撑,体现产业“特而强”要求。融合产业、文化、生态和社区功能,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建设边界,体现功能“聚而合”要求。科学确定整体景观风貌和空间形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传承和保护地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脉,明确与小镇发展定位相适宜的建筑风格,体现形态“小而美”要求。

  (二)明确创建标准

  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创建标准,实行积分制创建,按照不同产业定位,分类设计共性指标和专项指标。在项目投资、聚集人口、建筑风貌、智慧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共性指标,体现对所有小镇的共性要求。根据小镇各自产业特点、个性化建设内容制定专项指标,体现对不同类别小镇的个性要求。根据小镇建设时序,分年度提出重点考核内容,引导各地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创建达标制度,严格质量、严控数量。

  (三)强化要素保障

  符合条件的小镇优先列为省重点项目,对规划编制水平较高的小镇,从省重大项目前期经费中专列部分资金给予适当奖励。各地要统筹保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计划指标,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城乡规划修编,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加大资金支持,各级财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专项资金,要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支持。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与小镇融资对接,多渠道为小镇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强化人才支撑,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来小镇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按照省引进人才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对引进特殊人才和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殊支持。

  (四)加大推进力度

  切实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常态化的部门协商机制,发改部门要发挥好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作用,及时发现、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依托“双创双服”信息化平台,建立“直通车”制度,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可直接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

  (五)加强督导考评

  加强工作督导,适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调度会和现场督导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制定特色小镇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季度通报、年度考核,年底组织力量对列入创建培育范围的小镇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创建对象年度考评不合格的退出创建名单,培育对象进度较快的纳入创建名单、难以继续实施的予以淘汰,加大特色小镇谋划储备力度,形成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来源:冰雪产业


上一篇: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
下一篇:黑科技!北京冬奥会将使用二氧化碳制冷 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中能绿色精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39511号


技术支持:华大网络